TSIEQ 2021圓滿落幕且成果豐碩

TSIEQ 2021圓滿落幕且成果豐碩,來自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韓國等五國與台灣中央研究院及成功大學專家學者群,與會完成「智慧及健康之室內環境品質與防疫」之交流與應用策略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獲大力推崇!

 

2020年中開始籌備的亞洲室內環境品質、健康防疫與智慧生活研討會真的一波三折,2020年隆重邀請的7位國外專家,雖然都很想來台灣(2020夏天時面對疫情台灣相對國際真的是相對安全的樂土),但礙於兩周的防疫隔離政策,學會決定讓他們採取線上演講,台灣的參與者則群聚於成功大學實體參加。直到2021年四月,對於公共衛生議題很敏感的TSIEQ學會理監事們看到富諾特飯店的疫情後,敏感的提醒疫情可能要反轉了,於是我們掙扎著再度延期或改採線上…最後因為這些專家都是我們認真地邀請,且討論演講內容鎖定防疫健康為主題,對於現在台灣遇到的困境可能會很有幫助,因此短短的一個月內,我們請所有參與者錄製口頭報告影片上傳研討會官網,國外專家則採即時線上演講,從第一天開幕的128人參與,到第二天線上一直維持100人以上的演講,大家對於如何管控室內空氣品質以達到健康防疫的目的求知若渴,尤其大家期待解封,解封之後如何避免憾事再度發生,除了施打疫苗、戴口罩、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如何在室內空氣品質做好管控將會是疫情控制的決戰突破點。兩天期間,香港大學李玉國教授(國外知名通風專家,也是國際室內空氣院士)一直問到萬華爆發的茶室案例,你們有去測通風? 你們台灣是難得有室內空氣品質法規的國家,對於通風管制內容為何?李教授特別提到通風尤其重要的原因,不管有沒有感染者或隱性感染者在同一個室內,只要維持通風,病毒量會有效的被稀釋,他也特別提到未來在一些高活動量的場所例如運動中心、健身房,如果要開放,通風的管理將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TSIEQ 2021共舉辦9場次專題演講探討智慧及健康之室內環境品質相關議題,包括室內環境污染物來源及特徵分析、防疫建築與通風設計、環境智慧監測及物聯網(IoT)應用、暴露評估模式與生物偵測、介入移除控制方法、疾病預防與永續發展,透過科學對話,聚焦現在及展望未來。

精彩演講內容節錄重點如下:

  1. 至今科學證據已指出,室內環境為大規模社區群聚傳染爆發的主要關鍵,如何確認高風險室內環境類型(通風不佳、人員聚集或聊天場所等)室內環境品質警戒指標為首要工作。
  2. 室內「良好通風」及「降低停留時間」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微飛沫(fine respiratory droplets)可存留於室內環境中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建議避免於停留於高風險室內環境;採用因地制宜之整合通風策略,例如置換式通風增加換氣率、裝設個人局部換氣過濾系統、建立以健康防疫為基礎之室內通風指標等。
  3. 「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佔所有感染個案高達59%[1],降低「無症狀感染者」傳播途徑可有效控制及降低感染風險。
  4. 利用生理學為基礎之毒理動力學模式(PBPK model),可利用模擬不同情境下含病毒之氣流進入人體呼吸道後感染動力模式及致病風險預測,未來可應用於控制工具及策略之驗證工具。
  5. 除了配戴個人防護具、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及避免群聚外,結合傳染鏈鑑別、通風改善、空氣過濾與消毒、避免停留於高風險室內環境[2],可有效透過室內環境品質管控,減少空氣中病原體累積及降低感染風險。
  6. 後疫情時期共同呼籲各國應及早建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並納入病原體相關標準,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尤其針對敏感族群之室內場所;台灣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可做為全球借鏡,延伸至各公私室內場所,並應及早建立以健康防疫為基礎之室內通風指標,例如室內二氧化碳(CO2)濃度可同時反映通風狀況、人員數量、活動狀態及個人呼吸模式等[3]
  7. 透過生物偵測可真實反映人體暴露室內環境污染物之各種暴露途徑特徵,有別於傳統呼氣、尿液、血液、頭髮、指甲等,以非侵入性方式量測人體皮膚揮發性氣體做為生物指標,可提供探討人體健康與室內環境暴露之連結資訊。
  8. 環境智能監測應以人體生理反應穩定平衡(皮膚溫度、心率、腦波、瞳孔等訊號)為基礎,進行燈光與溫度舒適度模式演算,提供辦公、醫療和住宅等建築內人員最高舒適度,並透過人工智慧節能技術達成環境永續
  9. 物聯網(IoT)技術為現今趨勢,加強室內不同污染物感測技術研發,建構室內環境物聯網發展,有助於掌握污染熱區及成因,並藉以改善室內環境品質。

TSIEQ 2021此次結合全球防疫議題及需求,以共同暸解全球室內環境品質議題發展趨勢,促成跨學門跟地域性的合作機會。

然而未來的室內環境仍有許多挑戰,包含病毒、氣候變遷、健康建築等,人類必須與大自然結合與共存,並發展出新生活型態,因應全球疫情、時代變遷及科技發展,找出人類真正適合的室內環境要求,達成生活健康、防疫幸福的目標與福祉,2021年起,是以「人」為本之室內環境健康品質的時代。

如今TSIEQ 2021圓滿落幕,雖然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獲大力推崇,但我們深知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未來如果要逐步解封,台灣政府可以做的,因應室內環境品質法,積極要求與稽查這些營運的公眾場所,在疫情不確定的時代,我們不能阻止病毒產生與變異,但我們至少要努力的阻斷其傳播鏈,個人可以做到自我防護,政府也要幫忙做好場所的管控,要求其通風引進外氣,一起阻斷病毒的累積。

 

陳秀玲

社團法人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 理事長

國立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 所長/教授

704台南市北區勝利路138號門診大樓八樓

8F, 138 Sheng-Li Rd., North Dist. Tainan 70428, Taiwan.  Phone:(886)-6-2759198 Fax: (886)-6-2752484  Website: www.iaq.org.tw

 

資料來源:

[1] Trisha Greenhalgh, Jose L Jimenez, Kimberly A Prather, Zeynep Tufekci, David Fisman, Robert Schooley. Ten scientific reasons in support of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2021. The Lancet. 397 (10285): 1603-05. 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869-2.

[2] Scientific Brief: SARS-CoV-2 Transmission.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Yuguo Li. Hypothesis: SARS-CoV-2 transmission is predominated by the short-range airborne route and exacerbated by poor ventilation. Indoor Air. 2021. doi: 10.1111/ina.12837. Epub ahead of print.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